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质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3年下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发展路径等进行论述,有力指引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带领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持续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生产力问题一脉相承的思考和探索,是新时代对于生产力发展规律新认识的理论性概括。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为持续塑造发展新优势明晰方向。
新要素
生产要素是塑造生产力质态的基础性力量。马克思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生产要素的升级更新将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跃升。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要素被广泛使用,既包括新的生产资料、高素质劳动者等,也包括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使用,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知识积累。特别是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资源等成为关键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将充分赋能生产活动的全流程各环节。人才一直是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高技能人才成为新劳动者的主体。新时代是高素质劳动者竞争的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迅速发展将极大改变人类劳动的基础形态,以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为代表的高质量劳动力将成为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流动特点不同,比如数据生产要素具有虚拟性、网络外部性、非排他性、脆弱性等特征。我国数据要素目前的开放程度、利用程度和共享程度依然不高,在数据要素的生产、流通、分配及治理等方面存在标准不统一、不完善、不规范、不健全等问题。为更好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必须在共享、流通、处理等环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推动规则、制度、法律等方面不断完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与引进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要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大对相应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培育模式,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健全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充分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科技、知识、高素质劳动者导向,引导社会资源向新要素聚集。
新产业
产业是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基本载体。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将带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劳动的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应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新的分工不断发展聚合成为有一定规模的新产业,可以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量”变的积累和“质”变的可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新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产业的集中表现,强调新产业对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发展了对于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双向互动的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由科技进步带来的产品创新驱动,具有巨大市场发展前景,能够有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大局产生重要积极影响。未来产业代表着前沿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孕育颠覆性技术的孵化器,代表着更长一段时期科技发展可能的方向。新质生产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成熟的运行模式和组织机制,新技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迭代更新,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培育,最终实现全社会的经济结构转型,从而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鼓励科技研发是支持新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产业导向的科技支持政策应当围绕加快科技转化来展开,减少技术突破与产品转化之间的链条,持续推动产品迭代演进。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之间应建立协同机制,引导以企业为主建立创新联合体,鼓励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统合科研机构、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形成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生态体系。与此同时,应充分认识产业发展规律,传统产业和新产业并不矛盾,它们之间的转化是持续动态进行的。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占比仍较大,提升传统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合理有序把握支持政策进退时机,预防过度竞争对产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序规范新产业发展。统筹协同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避免政策重叠造成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发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决策作用,提高市场分析、形势研判能力,为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新模式
生产模式的变革将重构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马克思认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新要素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有机组合,重构生产环节和生产的管理组织架构,产生新的生产模式,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生机制。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是主要表现形式,生产过程广泛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更加高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工业互联网生产模式是重要发展方向,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产业链内部以及产业链之间能够形成设备间、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协同能力。绿色生产模式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采用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等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他曾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我国具有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意味着拥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既有利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能够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国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艰巨任务,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新动能
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著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赋能的生产力发展对生产、生活和增进人类福祉方面的巨大作用,如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受人类支配,这种无法估量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运用并为大众造福,人类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对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准确把握,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多方面推动先进生产力形成,进而带动社会生产力总体跃升。新动能的形成,关键在于生产边界的拓展,包括推出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供应来源、形成新的组织等。生产边界的拓展将带来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效率的提升、类别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从而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持续赋能前瞻性技术研究工作,助力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得先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中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优势力量,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潜能和活力,探索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形成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体系。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创新等能够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也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全方位推动我国增长动力机制转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提供新动能。
(作者原磊、张弛,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